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為什麼年輕人選擇拾起包袱到國外打工度假? by 林育如




  

    近年來流行Gap Year的概念,指的是青年在畢業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後,給自己一年的時間體驗不同的文化、增加人生閱歷。原本這樣的思維普遍盛行於歐美國家,後來Gap Year旋風也吹到亞洲,許多國家紛紛簽署了不同的打工度假協議。台灣自2004年起開放澳洲打工度假簽證,直至目前開放的打工度假國家已有15+1(美國短期暑期打工)
  對許多青年來說,到國外打工度假是一件終身難忘的體驗;但是同時國內也有一些來自企業的反彈聲浪,批評這些青年是到國外去當台勞,回來之後也不見能力成長,對於台灣薪資眼高手低無法適應。打工度假這件事情正反意見兩極,到底年輕人在選擇的時候是如何判斷,以下我們將用4C架構來看:

選擇留在台灣工作或是到國外打工度假?
  台灣人民普遍的社會風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輩的年輕人從小也被父母灌輸這樣的觀念,因此天天小考、留校晚自習、課後補習班成為一種常態,為的就是讓學生們能夠進入到有名的學校。雖然念書是通往成就最直接明確的方式,但真的是這樣嗎?台灣的教育體制抑制了學生們的多元發展,壓抑了學生們的思考,很多台灣年輕人一直到了大學才第一次能夠自由掌握時間,學習除了念書以外的事情;然而許多人到了畢業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甚至是到工作後還是感到茫然。出國打工度假似乎成了一個短暫的出口,讓年輕人去好好思考。

C1外顯單位效益成本
一、效益(U)
1.    國外薪資較佳: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去年統計,25-29歲社會年輕人平均月收入為台幣$31,830元,平均工時是世界第三高,責任制加班常見。在澳洲的最低時薪為澳幣$17.7(台幣$425),若每天八小時、每週五天,一個月也有六萬多,扣除開銷大概還能存下1/3
2.    異國生活體驗:到國外去生活一段時間,體驗不同的風俗民情是很多人的夢想。出國留學需要花費大筆積蓄,但是透過出國打工,可以不必花大錢就能夠在國外旅行、增廣見聞,甚至還可以存一些錢帶回來。另外很多體驗是在台灣體驗不到的,可以結交到來自各國的朋友,見識到台灣所沒有的大片美景,做很多原本不敢做的事情。
3.    不同工作體驗:在台灣大學生畢業多是尋求坐在辦公室裡的工作,從事低階勞動工作不只薪水較低還會被大眾歧視。然而到了國外打工度假,做的多是第一級產業工作,直接體會以勞力換取報酬,能讓人重新思考,學習到每個工作都是以不同的角色為社會貢獻,每個敬業樂業的人都值得我們尊重、體恤。
4.    學習獨立自主:在台灣跟父母住在一起,生活起居有人照顧,不必擔心太多事情。但到了國外不一樣,要學會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和當地人溝通,食衣住行樣樣自己來,出了事情要能夠自己解決。
5.    全外語環境:不論去市場買菜、餐廳吃飯,都要用到當地語言,只要不把自己封閉在華人圈裡,全外語環境讓出國打工的人能夠更快地學習語言。

二、成本(C)
1.    離開舒適圈:拋下原本所熟悉的環境到國外去生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社交圈要重新建立,文化上要重新學習,所有的一切都要重頭來過,是需要勇氣的。
2.    家人反對:因為世代想法不同,許多父母都會希望小孩找份安穩的工作,認為出國打工是在玩樂、浪費時間。
3.    時間成本:出國打工要花一到兩年的時間,說短也不是很短,而且回來時可能會落後其他人在社會上的位子。

C2買者資訊搜尋成本
  越來越多的青年前往打工度假,回來後不乏會寫部落格甚至出書分享出國打工的美好再加上政府、新聞、報章雜誌的宣傳,基本上住在台灣的人都知道國外打工度假,優缺點也都開誠布公的在網路上。

C3買者道德危機成本
1.    出國之後是不是真的能夠獲得所有的C1
  許多報導皆露出國打工其實不像想像中的美好,極少人能夠賺到一桶金。許多人到當地華人餐館去做黑工,因為工作不好找,不管薪水多低都會有人做,產生了老闆低薪壓榨員工的情況。又或是工作環境惡劣,工作的地方都是華人,不僅語言不會進步、工作又辛苦。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一切都要看運氣和個人造化。
2.    回國之後會不會與社會脫節、無法適應?
  有人出國之前可能辭去了良好收入,打工度假也不可能留在那邊一輩子,終究還是會回到台灣,那麼回來之後還能找到和原本一樣好的工作嗎?出國打工度假會幫履歷加分嗎?成為了青年們很重要的考慮議題。


C4買者專屬陷入成本
  為了能在體驗在國外生活,和出國留學比較起來,出國打工的所需要事先準備的錢少了很多,其他要準備的資料也不會太難,只要下定決心出國,準備門檻並不高。重點在於出國打工度假了之後,很容易就習慣、喜愛上異國的生活,擁有歸屬感和特有回憶,但是頂多就只能待在那邊兩年,造成回國之後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落差感。



  如果喜歡有錢去旅遊去享受,應該不會是打工度假的料。打工度假不會是擁有物質奢華的度假型享受,比較像是挑戰自己的一個機會。有很多經驗、見聞、感覺,不是一兩天時間可以花錢買回來的。
綜觀以上,同樣是一年的時間,對年輕人來說,出國打工也許比在台灣工作來得收穫更多,更快去達成自我實現的目的。C1的效益大過於C3C4的成本。

國外打工度假,然後呢?
  在一次課堂討論上的主題是比較美國與台灣的人力環境,比較之後得知美國較注重的是C1,因此唸了MBA會造成薪資上巨大的差異;而在台灣則是注重C3C4的解決能力,因此唸完碩士後的薪水差異並不大。所以說,出國打工度假會使得出國打工的人和企業之間的4C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我們以企業徵才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問題在於C3-這個人會不會穩定性不高?在建立了彼此的C4之後還是有可能輕易離職?若是能夠解決企業對於這兩點的懷疑,還是可以順利求職的。因此重點在於青年能夠在打工度假之中,真正找到自己未來想要走了路,認識自己在旅途中學到了什麼,並且堅定的告訴企業主自己與別人不同的4C
  再來筆者想要探討文化方面的事情,當到了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後,都會接受到文化衝擊,自身一定會有一些改變和適應;當回國了之後,必然地,因為想法不一樣了,也將在受到一次文化衝擊。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若是直接回到原本的價值觀,那豈不是跟沒有出去過是一樣的嗎?要如何能夠在不同的文化中截長補短,才是對於經過國際洗禮後的考驗與挑戰。

  青年出國打工度假到底是對或錯呢?其實沒有一樣的對或錯。在台灣普世對於「成功」的定義是要「賺大錢」,但人生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如何去定義打工度假,讚揚或是批評,都應看個人對於人生的C1如何定義,還有如何找到自己適合的地方,建立與社會的4C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