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電子資訊產業過去的勝利方程式


近代科技的發展中,有非常多因素造就了科技發展的迅速突破,近幾年相當多的學者喜歡使用熊彼得的破壞性創新理論來解釋,以如何透過新的創新來瓦解舊有的科技,造就新一代的技術進步,來解釋現代科技產業的創新行為。雖然熊彼得的破壞式競爭確實是一個解釋近代科技發展非常重要的觀點,不過,在解釋整個科技發展過程上,另一個大家或許知道,但沒有特別去注意的理論,就是所謂的分工理論。

當今台灣科技產業所面臨的困境


台灣的經濟環境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各行各業幾乎都面臨著來自全球龐大的競爭壓力,如何同時追求創新並加強成本控制是現代企業每天要面臨的課題,過去成功的方程式,現在似乎是愈來愈不靈光了。現代的產品市場裡,任何一個新的創新,競爭對手幾乎都能很快地模仿,使成功產品的生命週期愈變愈短。當一家公司在多次測試與失敗下,好不容易發展出可以在市場生存下來的新產品,很快的其它競爭對手就會以功能相似且更低價的產品加入市場競爭,市場先進者一不小心,可能連產品功能的優勢都會被來自各方的競爭對手給超越了。因此現今的廠商往往是在還沒有回收研發與設備成本之下,就需面臨到生產成本甚至規格更新的壓力,如果本身在成本控制上無法處理得當,產品功能無法持續創新,這些公司的市場地位馬上就會面臨極大的競爭壓力,而這樣的現象過去止侷限於一些新興產業,現在卻是漫佈在台灣的各行各業之中。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單品牌 VS 多品牌


一家公司是否應該只使用單一品牌,或者應該在不同的產品線上使用不同的品牌?一直是困擾業界的問題,比如說,P & G在不同的產品線上就會用不同的品牌,因此單單P & G公司就擁有一、兩百個品牌。然而,有些公司的作法卻完全相反,比如說,ToshibaNECHitachi等日本企業就都只用單一品牌來涵蓋各個產品線,而台灣廠商如大同、義美等公司,也都跟隨日本式的作法,儘量只用一個品牌來涵蓋所有的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