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品牌專題(四):品牌建立Q&A


問題一:本書所提出的架構是否也可以應用來分析國內品牌的建立?

本書所提出的品牌建立架構是以我過去所發展的策略行銷分析理論架構為理論基礎,發展此架構的目的是要協助國內廠商循序漸進發展品牌,剛開始應用時,大部分是以國內品牌為主要例子,後來我發現此架構用來分析台灣企業國際自創品牌更是貼切,台灣廠商在國際市場面臨比歐美日廠商更嚴峻的挑戰,因此才有撰寫此書的發想,雖然本書是以台灣廠商在國際市場自創品牌的例子為主,但是這些品牌建立步驟同樣也可以應用在國內品牌建立分析,由本書第二章的說明,讀者應該也可以清楚的瞭解本書的四步驟主要是要幫助廠商完整的建立品牌的功能,因此要將本架構應用在國內或國際市場的品牌建立皆是可以的,只是因為篇幅的限制,先以國際自創品牌的例子為主。

 


問題二:是否一個公司產品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這家公司就不應該花時間來建立品牌?

回答:

    就如同整本書所說明的,一個品牌如果能夠有好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為基礎,在品牌建立過程中會事半功倍,假使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不佳,將來在廣告宣傳上的吸引力也會比較弱,市場上獲得肯定與建立品牌信心上也皆比較困難,更不用說品牌專屬資產的建立,因此如果公司的產品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不好,貿然建立品牌會是相當辛苦的。不過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的好壞,不同市場的消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廠商可以先從利基市場做起,好好的在利基市場建立符合該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再逐步擴大市場範圍。台灣成功自創品牌的公司很少一開始就在主要市場與既有品牌硬碰硬的競爭。

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例外的情形,假設公司所在的產業,各個品牌的產品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的差異不大,品牌的競爭優勢主要是靠後面三個階段來完成,這時候公司還是有機會去建立自有品牌,比如說市面上一些低科技的消費品、便利品,日用品等,競爭者產品的功能性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差異不大,即使差了一些,只要有好的廣告或者找名人代言,還是有可能把品牌建立起來,只是這時候公司所要花費的廣告以及推廣成本會是相當的高,至於值不值得,這是公司必須去判斷的。事實上,就算是大規模的國際消費品公司(如PG,聯合利華)在決定是否出新產品時,第一個考量的也是產品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假如新產品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沒有辦法贏過競爭對手,它們常常也寧願不要上市該產品。大公司多已經如此,更何況是中小企業。

 

問題三:許多品牌的產品效益並不特別優異,但它們透過大量的生產與大量廣告,在市場上還是取得好的競爭力,所以品牌只要把量作大,建立品牌就不是問題?

回答:

    這樣的想法與本書的架構並不衝突,在品牌建立架構中所談到的第一階段是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很明顯的,雖然公司的產品在效益上沒有特別的好,但是如果能夠大量銷售,把量做到得非常大,透過規模經濟的優勢把成本拉低,因此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也會非常有競爭力。例如在美國的個人電腦市場就是這樣的情形,品牌間的技術差別並不大(事實上大部分是台灣廠商代工的產品),但是誰的規模比較大、零組件購買力強,就能壓低產品價格,並且可以給通路比較高的優惠進而掌握通路,因此量做大後即使效益不是最高的,但由於消費者所需付出的成本比較低,整體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也會很有競爭力。所以,這樣的公司也是符合本書所說的,由消費者成本的部分得到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的優勢。

只是本書並不特別強調這樣的品牌建立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公司一開始的時候是規模較小的公司,一個小公司要從一開始就大量製造與大量行銷會有很大的經營風險。對這些小公司而言,消費者以及通路對於它們的熟悉度都很低,如果要讓消費者以及通路能接受,必須進行大量的廣告以及推廣活動來增加知名度與降低大眾對這些品牌的疑慮,這樣的行銷成本是非常高的。相反的,如果是已經站穩腳步的大公司,利用大量生產與行銷的方式來迎戰中小型競爭對手,讓這些競爭對手即使在產品效益上不錯,但是在規模經濟上無法與大公司相比時,最後也就無法存活於市場之中。現今的個人電腦市場就很像是這種的現象,公司若不夠大就很難在市場上與其他國際品牌競爭。新進的小公司只能避免大眾市場,以利基市場為行銷重點,避免與國際型大公司硬碰硬,於利基市場中先得到一群消費者的偏好,讓這群消費者願意花較高價格來購買,從這個小市場中慢慢建立品牌,或許還是有其生存的機會。

 

問題四:台灣品牌在四大步驟之中,哪個步驟最強,哪個步驟最弱?

在這四大步驟之中,台灣廠商最強的是在第一步驟品牌產品成本效益,憑借著台灣科技能力與靈活的反應速度,只要多花一點時間來適應與瞭解目標市場消費者需求,往往可以發展出很有競爭力的品牌產品成本效益,台灣廠商最弱的是第四階段品牌專屬資產的建立,因為大多數台灣廠商是後進者,因此在技術重點皆是以使用方法或設備相容為訴求重點,再加上通常無法擁有規格制訂主導權,因此在產品層次專屬資產上是比較弱的。在心理層次的專屬資產方面,台灣品牌大多是強調科技能力與功能,很少有公司可以清楚建立品牌的特殊意義、圖像、與個性來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心理認同。不過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台灣自創品牌公司先以前三步驟為重點來建立品牌是絕對沒有錯的策略,只要在這三步驟可以執行順利,品牌的價值就會馬上產生,品牌在市場立足應該就沒有太大的問題,長期再追求第四步驟的建立,如果本末倒置的先以第四步驟為主,反而並不適當。

 

 

問題五:對於品牌的建立,是否應該特別注意品牌的意義、圖像、與個性的分析定義,這些品牌心理是決定品牌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回答:

   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只是品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還是取決於公司所在的產業與品牌階段。如果一家公司所在的產業,技術進步不多、產品效益變化也不大,在談論品牌的效益時,不可能談論太多技術與實質效益功能時,公司當然只能形而上的談論品牌的心理個性,利用品牌圖像之詳細分析來協助建立一個清楚的品牌個性就變得非常重要。相反的,如果一家公司所在的產業,技術進步飛快、產品效益變化很大,公司能夠透過技術突破來讓品牌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不斷的進步時,決定該品牌能否存活於市場之中的重點就不是在於品牌的意義,而是該品牌的產品效益表現。

另外,如果品牌已經進入建立心理層面的專屬資產的階段,品牌心理分析就變成非常的重要品牌的意義、圖像與個性就是這些品牌要建立心理層面的專屬資產非常重要的基礎。台灣大部分品牌,並沒有一個單位專門針對品牌個性、心理層面做分析,大部分可能只是在分析品牌的產品要在功能上與哪種等級的競爭對手比較,以及在價格上要如何讓消費者有更物超所值的感覺。有了這些品牌基礎之後,假設公司慢慢進入了品牌成熟階段後,可能就要多思考如何增加心理層面的專屬資產,好好的做圖像分析、心理分析。只是對於在市場上技術變化較快的產品而言,初期的品牌建立過程,品牌心理層面圖像分析,比較不是重點。

 

問題六:大部分的專業雜誌都是騙人的,雜誌與廠商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雜誌要不要刊登好的評論,基本上是看該廠商有沒有廣告或者與該雜誌關係好不好,所以雜誌評比看看就好,不要相信太多。

回答:

    本書在討論雅瑟個案有關建立信心的部分,有相當多的篇幅在探討專業雜誌評比的影響,當然,專業雜誌的好壞參疵不齊,的確有許多所謂專業雜誌是非常的不專業的,完全以廣告量與關係來決定評價,此問題是一直存在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雜誌一直都是以誰付的錢多來決定評價好壞,當有一天這個所謂公正的專業媒體被讀者察覺,它的公信力往往跟著下降,在一個公信力差的雜誌中就算被評為優良,消費者願意相信的程度也是相當的低。

因此很多公信力不強的雜誌在競爭的市場機制下最終會被淘汰掉,尤其是在美國的市場更是如此,因為它的雜誌市場也非常競爭,只要幾次的不專業、不公正的問題出現後,該雜誌的前途就會大受影響。因此,雜誌的編輯人員壓力是非常大的,不太能為所欲為。

另外,在專業雜誌中有許多是屬於非營利機構的性質,像是美國的消費者報導雜誌就是其一,它的公正性是日積月累而來的。尤其是它在車子與家電產品市場評比的努力更是有目共睹的。以汽車評比為例,該雜誌為了要讓其評價能夠真正達到公正,在評論各品牌的車子時,並不是叫車子的品牌廠商將車子送來到該衷心接受評比,而是該單位自行到市場中買各品牌的車子來評比,同時該單位也特別注重車子品質的長期調查,以便可以得到這些車子的長期品質資料,可見該單位在公正性上的用心,只要是認真、公正的雜誌存留在市場上的可能性也會比較高。

    當然,這並不代表在公信力稍低的雜誌中得到好的評價就完全沒有其意義,假設這些雜誌還有一些公信力,產品能在這些雜誌中獲得好的評價對於一個新品牌而言都是好的。一個不知名的品牌,在一個公信力稍低的雜誌中得到好的評價,還是對它的曝光度以及信心建立有些幫助,因為對於一般的消費者來講,當他們面臨複雜度較高的產品時,任何雜誌的好的評比還是會讓他們留下好的印象。所以對於一個新品牌來講,一開始無法進入最主流的專業雜誌評比,如果能得到二級或者三級的專業評比絕對是比沒有要來的好得多,不過對於一些已經在市場上建立很好形象以及信心的產品,應該要避免到低檔的專業期刊進行評比,因為這樣的效果並不高,而且如果雜誌的專業形象不好,對於公司品牌的形象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問題七:網路的發達對於廠商在建立品牌信心上是一個助力還是阻力?

回答:

    此問題是一體兩面的。網路的發達、WEB2.0的時代之來臨造成網路使用者的互動程度越來越高,資訊的傳播就變得非常的快,消費者在產品使用上不論是好與是壞都很快的會被快速的傳播。當然,這不表示網路使用者皆會相信網路上所有的訊息,因為網路上的資訊太多且大家彼此不一定認識,因此也造就網路是謠言的一大溫床,所以傳播速度快不表示大家會相信。因此,公司在面對資訊的傳播時要特別的小心,根據我過去的研究,可以發現對於過去品牌形象較高的公司而言,網路負面留言對於其影響會比較弱一些,但是對於品牌形象較負面的公司而言,網路負面留言的影響力會比較大。所以,面對這樣的網路時代,小公司相對於大公司而言被謠言的影響程度比較大。因此對於一些明顯被誤解的訊息還有惡意的留言要迅速採取行動,保衛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信心,否則如果謠言太多而廠商都不處理,對於品牌的影響還是會很大。

    這也告訴我們在現今網路發達的時代中,廠商在處理消費者信心的部分要非常的用心,不論是產品的服務、測試都要去確定符合消費者需求才能夠上市,如果真的出現瑕疵,對於消費者要寬大一些,給予較好的服務反而會讓消費者感佩,當服務有錯誤、產品有瑕疵時不要小氣的給予消費者一定的補償往往會造成網路上好的回應。尤其在美國這個資訊非常發達的市場中,廠商對於很難界定的問題時,往往都採取寬容的姿態來解決消費者的問題,因為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建立好的品牌與信心。

 

 

問題八:代工廠商一定要自創品牌比較好嗎?

回答: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代工廠商其實已經有自己的品牌,只是這個品牌是屬於B2B的品牌而非B2C的品牌。對於代工廠商而言,B2B品牌的經營也是非常重要的,若從B2B的角度來看,代工廠商還是要注意品牌廠商對於它的產品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表現,以及它在在B2B市場上的定位知曉度、信任度,甚至也需要與品牌廠商建立一些專屬資產,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有關B2B的部分在筆者另一本書「策略行銷分析」有更詳細的說明。

 不過若代工廠商能建立B2C品牌,讓最終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了解、產生信心、進而建立專屬資產的話,廠商的市場穩固性會更加的提高,因為直接接觸最終消費者,在消費者心中的建立品牌地位,此時,市場競爭力已經不是只有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而已,也包括了品牌建立的每個步驟之優勢,如果只留在B2B市場發展,消費市場品牌建立的後三個階段皆是品牌廠商所處理,當然代工廠商必須集中全力在產品的成本效益上,因為它是唯一競爭優勢來源。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擁有B2C品牌在品牌建立的每一步驟皆擁有競爭優勢對於公司的永續經營是比較有利的。不過,假設此代工廠商在B2B市場中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中能夠始終保持競爭優勢,留在代工市場中深耕,也不一定不好。

 

問題九:在品牌建立的階段中,哪一個階段是最困難的?

回答:

    其實哪一個階段是最困難的,是要看產品的特性以及產業的特性而定。比如一個高科技且技術改變非常快的產業,單要在市場上製造一個好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的產品就相當不容易,所以高科技產品在第一個階段算是相當困難的。對於消費品或者技術變化不快的產品而言,困難度就在於後面的定位知曉度、信任以及專屬資產的建立,這一類的公司所販賣的產品屬於消費者涉入程度較低的產品,消費者不會想要太認真的去了解產品,所以必須要透過大量的廣告讓消費者在最簡單的情況下了解產品,甚至要透過許多活動來建立心理層面的專屬資產,如果是文化的部分,像是法蘭瓷這一類的產品,在專屬資產所花的力量要更多。若是屬於相信品,當然要讓消費者相信的成本處理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此類產品在用完後消費者還不一定了解其功效,要讓消費者產生品牌信任的困難度就非常之高了。所以,哪個階段是最困難的是要看屬於哪個產品種類而定。

 

問題十:有沒有一個品牌能先建立了專屬資產與信心後,才回來做好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以及定位知曉度的可能性?

回答

    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這四階段是否有其一定的順序,有沒有可能從後半段做到前半段。本書所提的四階段是一般通例,也就是大部分的品牌都是這樣做的,不過在現代的社會中,有時候品牌的建立的確沒有一定的路徑,也有可能先作後面階段再作前面階段,只是這種的案例比較少而已。

    在網路時代中,我們發現有些產品專家透過設立部落格或者媒體的曝光讓消費者慢慢立信心後,他們再利用這個信心成本下降來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網路上有許多化妝保養的產品都是以這種途徑發展的,許多專家在媒體、部落格上大量曝光,讓消費者產生信心後進而相信他門所製造販賣的產品。也有一些明星在市場中已經有一定知名度,且與觀眾有許多互動、認同,與回憶,因此產生了許多心理層面的專屬資產後,這個時候這個明星就可以利用這些專屬資產來發展產品。

 

問題十一:品牌延伸到其他產品種類對於母品牌是好還是壞?

回答

    一個品牌建立的過程要花的成本相當的高,尤其在定位知曉度、信任建立、到專屬資產的建立部分要花的時間以及金錢都相當多,因此一般公司都期望當一個品牌在某些產品中得到不錯的評價後,建立起定位知曉度、信任、與專屬資產後,能夠順勢的利用此品牌來推廣其他產品,因此品牌延伸往往可以讓公司在非常低的成本下販賣新的產品,這樣的想法是沒有錯的,如果公司花了很大的心力建立起了一個品牌後只賣一兩個產品,沒有再繼續延伸產品出去是非常可惜的,因為當好不容易建立起品牌後,這樣的資產可以幫助我們賣出更多的產品,這也是品牌建立過程後所產生的好處,公司應該想盡辦法來得到這樣的好處。

    不過,在延伸的過程中要非常的小心,最好延伸的過程都能夠符合品牌個性、形象完全符合,如果形象不符合而產生了品牌衝突時,會導致品牌定位知曉被模糊化,甚至會對品牌信任產生問題,像是市面上有一些不錯的國外服飾品牌,由於建立起品牌後就在品牌下開始賣各式各樣的商品,久而久之品牌定位原本不錯的部分反而被模糊化了,這是品牌延伸時要特別小心的。

 

問題十二:通路的選擇在幫助品牌建立上有怎樣的關係?

回答

    其實在從事市場行銷的過程中,通路一直是公司在建立品牌時中的一大支柱,想要自創品牌的公司在選擇通路時,要特別去了解其所選擇的通路對品牌建立各階段的幫助。以友訊D-Link為例,初期進入美國時,是以華人通路為銷售通路,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在進入市場的初期,不只美國消費者對於該公司並不瞭解,友訊有不一定能清楚的知道美國消費者的需求,透過華人通路可以得到許多立即的回饋,對於產品做一些修改以及精進,慢慢創造出優異的產品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等到對於市場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有充分的了解以後,再進入比較大的通路來對大眾市場進行廣告以及信心建立的部分,會比較穩固一點。當然如果公司對於市場消費者所需要的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已經非常瞭解與確定的時候,選擇通路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消費者資訊搜尋成本降低。

    不過很多時候,如果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產品,在選擇通路時是主要要考量的是這些通路是否可以幫助該品牌建立消費者信心,假如公司可以透過一些受消費者尊崇且相信的通路來銷售,往往可以把消費者對通路的信心移轉到對我們品牌的信心上,消費者會認為這個品牌一定是不錯,否則這些知名通路不會選擇它來銷售,如此一來就可以大大的提升品牌的信心,當然,要在這樣知名的通路中販售,它的成本一定是比較高,但若公司將這個過程當成一個行銷推廣成本,這個行銷的成本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後會讓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大增,即使透過這些通路沒有能真的賺到錢,但有時候能夠幫助信心的建立對長期品牌的建立是值得的。

        有時候,選擇通路可能是為了提供更佳的產品的維修與服務,讓消費者更有有信心,此時選擇通路就應該把通路是否能將服務做好為最大的考量。選擇通路與品牌建立非常有關係,假如沒有選好通路會對品牌建立過程有很大的影響,以雅瑟為例,雅瑟音響選擇MusikMatters為通路,到目前為止都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決策,因為MusikMatters在幫助其解決資訊搜尋成本以及與專業雜誌的溝通上都出了很大的力量,這對於品牌建立定位知曉度與信心上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在建立品牌的過程,行銷人員與公司高層必須清楚的知道每個階段所要完成的目的,在不同的階段中可能砸錢在不同的地方,這些過程中公司不一定能夠馬上獲利,不過只要對於品牌的長期健康來講是有利的,就應該著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