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報載可成董事長洪水樹對自家股價抱屈,他指出,今年外資談傳產跟科技股反轉,科技股本益比不到15倍,賣衣服、賣牛肉麵、賣雜貨都比科技股高,但金屬機殼是全球這麼重要的產業,但本益比卻很低,想起來沒什麼道理。洪董事長所敘述的當前台灣股市現象是正確的,目前台灣餐飲業的股票本益比大多能維持20以上的水準,例如,王品(2727)本益比約31,瓦城本益比約25,但是許多科技產業公司的股票卻只有10~15的水準,台灣最大最具競爭力的台積電也只有14左右的水準,這是不是代表著台灣股票市場失靈了嗎?
如果單從C1的角度來看,洪董事長的觀點並沒有錯,確實一家擁有超高科技技術的公司往往可以利用優秀的C1來享有超額的利潤,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只有靠C1的話,該公司所面對的市場競爭往往也會是起伏比較大的,C1外顯單位效益成本之所以稱為外顯,因為所有競爭對手都可以透過規格、功能、外觀來學習模仿,因此只靠C1的產業競爭往往是激烈的,如果有其他公司能夠突破技術瓶頸做出相類似或是更好的技術產品,那麼先進者原先所擁有的超額利潤馬上會被嚴重的影響,大家可以看看F-TPK宸鴻(3673)或是勝華(2384)的股價波動情形就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因此要看一家公司的獲利前景與獲利穩定性不能只看C1,如果公司可以在C2、C3、C4上可以讓投資機構(者)也有信心,那麼市場願意給的本益比也就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