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怎麼愛馬仕賣太好卻停產,法拉利越減產賺越多?bY 林家豐

      精品業這個號稱最不受景氣影響,最長青的產業,經常做出大違常理的決策。翻開這一行的歷史,你會看到一個個動輒百年的品牌,筆者真的很驚訝於Loro Piana居然可以賦予服飾這樣的價值;Berluti只是做皮鞋也能持續經營百年。筆者在MBA課程中學習到許多管理理論,各種價值觀念的主張;商業模型的建立,但似乎沒有一樣能好好地分析解釋這個產業各種動作的合理性。江詩丹頓一年只產6000只腕錶,卻被人稱頌是高品味的傳世之作;小米最初低產量,卻被人詬病只會做宣傳噱頭。彷彿同樣的限量、減產、高單價策略在精品業就是天經地義,其他產業就是東施效顰。

   讓我們從FAB開始探討精品到底有何特別之處?不同精品強調的F並不一致,然而AB卻大致上都是高級、精緻、專業、美、時尚、獨一無二……這些B都與高價、小眾市場強烈連結。而且乍聽之下精品與大眾市場很難有交集,其實卻又不然,通常精品業會對經濟水準高的客戶推出限量款,對大眾市場提供經典款。它與C1的連結如下圖,對於許多經濟水準較高的消費者,的確享受名牌的完全客製化且限量產品,處在有錢人的位置。根據課堂上理論,大眾購買經典款則位於大量客製化的另一端,但筆者認為不然。如果消費者今天買了勞力士經典款潛水錶(300),雖然買的產品是U較低的一端,但其實對消費者來說,只要知道最好的潛水錶(15000)就是由勞力士生產,加上其他品牌心理因素,就足夠把U拉到極高程度,實際上的大眾很可能是位於最下方的位置。原來最好的產品不必真的賣給消費者,只要讓他們知道你有而且憧憬就夠了。(其實連有錢人也不一定會買15000米的那款錶)












    那麼精品業在C2的表現上又有何不同?筆者發覺精品產業經常在做精益求精的事,比如上述勞力士潛水手錶,其實根本不會有人真的戴著手錶潛水到幾萬米深海,那麼照道理說這個F豈不是徒勞?投資在廣告宣傳不是更有意義嗎?其實這些精品目標就是要成為某樣領域的第一名,就如同筆者也只記得第一位登入月球的太空人是阿姆斯壯一樣。原來消費者只會記得第一名是誰,也只可能會為第一名付出遠高於常理的價格。試想今天有另一機械錶品牌在潛水深度上超越勞力士,那麼對於勞力士的打擊幾乎可以說是全面摧毀,大概只會剩下一些最死忠的消費者不會轉移。

    接著談C3。你會發覺很少聽見有人質疑ChannelLV、法拉利的品質,即使真的有問題,消費者往往也不會馬上歸結於品牌,而是會主動替品牌找代罪羔羊,例如:經銷商、代理商,甚至是專櫃員,消費者也可能乾脆質疑自己看錯了。消費者常會有這樣的心態:「這麼貴的東西,怎麼會有瑕疵呢?」再者,今天消費者面臨高中低三個價位,最常出現的選擇是中價位產品,因為消費者無形中還是會把價格與品質連繫在一起,但又為了避免購買遠超過自己需求的產品,所以會選擇中間價位。原來高單價有時能降低C3,尤其在精品業。

     終於談到C4了,筆者認為除了宗教以外,C4做最好的就是精品業了。許多精品都會有獨特的產品使用方式或者產品風格,這部分與其他產業並沒有太多不同,能創造的也大多是行為上的忠誠,筆者不做太多著墨。然而筆者觀察,精品業的產品通常都有悠久的歷史,諸如:珠寶、紅酒、機械錶……許多都是古已有之,而這種歷史的累積卻很有機會創造出對於產品的態度忠誠,消費者又是因為品牌本身的歷史故事而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另外一個相當獨特的作法是壟斷、限量,這類做法在精品業常能造成產品不貶值,反而還會增值;反觀其他產業卻只會造成一時的高價。De Beers作為鑽石開採商,持續壟斷及限制鑽石產量近百年,1999年歐本海默在哈佛商學院演講時表示:「壟斷導致鑽石高價不只是對我們自己好,對所有鑽石生產者好,也符合消費者利益。」這是因為許多消費者購買鑽石的理由,可能是為了見證愛情,也可能是希望它能保值。一旦鑽石普及後,導致價格下降,豈不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此類做法在精品業屢見不鮮,筆者以為除了炒高限量品的價格以外,確實保障了忠誠客戶的權益。之所以把這個做法歸類在C4是因為這樣的保值關係,除了廠商主動建立以外,也必須有那麼一群忠誠客戶願意加入共同經營,任何一方主動脫離這樣的關係,都會互相損及利益。以上筆者認為最牢不可破的C4,必須來自於歷史的累積,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所以我們才會發覺精品業的產品都有久遠歷史。品牌認同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體現在產品能持續保值,甚至是增值這件事上。



分析至此,筆者感覺精品的經營模式,就是拉高價格,然後提供消費者各種各樣有形無形的效益,只要消費者的成本與效益相符即可。那麼一段交換關係中,涉及了4個交易成本,是不是也創造了某些交換效益呢?只要交換效益夠高,4C也可以很高囉?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筆者自己想到的例子似乎都屬於C4的範疇,而這或許就是為何C4具有兩面刃效果的原因。筆者隱約感覺C4還可以再細分為:專屬陷入成本(僅對一方有好處) 交換效益(對兩方都有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