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樂高,不只是積木這麼簡單 (by 陳參騰)


2014年,你可能很難想像,2月中旬北美票房冠軍,不是好萊塢的動作巨星,而是由積木玩偶演出的《樂高玩電影》。敘述平凡的樂高小人物主角,如何組織一群無名小卒,用創意打敗邪惡的企業家。而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正是樂高10年來蛻變的寫照。有人說它不過就是支長達90分鐘促銷樂高玩具的廣告罷了。姑且不論你的意見,這可能會是史上最成功的行銷電影,從二月上映至五月,全球票房高達四億六千萬美金 (成本六千萬美金),成功吸引了大人及小孩願意花錢進戲院,心甘情願被洗腦而且大呼過癮。也使得LEGO2014上半年營收增長11%至新台幣507.1億元,擊敗芭比娃娃所屬的Mattel,成為全球收入第一的玩具業者。

時間推回到2004年,樂高因為電動遊戲崛起,曾經一度瀕臨破產,當時,公司高層欲拓展品牌,將自己多角化到了完全陌生的領域,做出來的成品卻無法和競爭者差異化,成本也大幅上升,失去了傳統LEGO積木所標榜的建造與想像空間。最後,樂高還是回到創意的原點,在「簡單」的框架下,雖然電影仍運用最新科技與3D拍攝,劇本充滿英雄、愛情等電影元素,但主題其實仍圍繞在如何以創意打破侷限,這個堅持也才將公司再次帶向成長。

4C的架構分析,樂高產品的C1一直都很強,創意無窮,且是長久累積的;C2除了樂高原本就是世界知名品牌,也可以從社群上的行銷來看,一樣以創意為中心,例如ideas.lego.com,使用者可以在上面發表LEGO積木設計的提案,並且利用社群做討論分享。通過網友票選的機制,LEGO每一季都會從其中選出好作品並且真正商品化,這樣的動作不僅僅善用了使用者的資源與價值,也讓這些新產品的市場調查在上市前就已經完成。C3的道德危機成本更是樂高堅持的,沒有經過完美的測試產品是不會上市,材質不易碎,更要經過類似口水成分的液體,模擬掉色和毒素測試,讓家長完全放心。這些都是樂高持續在做的。但近十年來的再次成長,樂高著墨最多的就是C4,其實樂高早就是伴隨大家成長的記憶,原本就擁有某種程度的專屬陷入資產,但要怎麼讓這個效應更強大,就要看內容行銷的威力了。

樂高是怎麼打造他更強的C4呢?其實光從產品硬體本身來看,LEGO本身的產品就是最簡單,也是最複雜的東西。從1958年訂定了樂高元件的基本規則後,LEGO的顆粒規格沒有變過;也就是說,如果你拿到一塊1960年的LEGO顆粒,是可以完全跟2014年的相容的,這就是產品相關的專屬資產。父母可以把自己童年時玩的LEGO拿出來跟孩子的新LEGO拼在一起,藉此不斷地培養新客群,也形成了一種另類的正向循環。樂高早就不只是玩具,而是一個大人與小孩創造共同回憶的產品。而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LEGO也不再僅定位自己是「兒童積木」。一組400美金的LEGO早就跳脫了玩具的範圍。LEGO不斷的推出高階商品像是建築、機器人系列,限量、精細、具有收藏價值等,這些都讓原本簡單的LEGO玩具積木,變成有消費能力者的高價嗜好和收藏品。不但網路拍賣上不斷有人搶標,甚至LEGO.com自己直接就在網站上打上「Hard to find」標籤,讓很多限量組合變成一盒難求。

在軟體方面LEGO也很早就有內容行銷的概念,從電視節目,電玩遊戲等一連串的計畫,雖不算太成功,也累積不少實力,而後轉而與其他的知名品牌合作,像是「辛普森家庭」、「忍者龜」等,讓消費者的接受度更快更高。從這樣的合作關係中不斷吸收,直到上映The LEGO Movie,將這些學習到的經驗轉為己有,並且明確的傳達出LEGO產品中的訊息與價值。背後產生的效益自然驚人,有多少人看完了電影產生認同會想去買一套樂高,甚至到樂高旗艦店,一進門就是樂高玩電影這個新的產品線,從虛擬內容到實體產品一條龍完全整合的概念。

經由軟硬整合,樂高利用了他原有的優勢,有個人獨特的產品經驗,也有電影這類對品牌創造內容的認同,每個人對樂高都有各自的情感,打造了心理層面的品牌相關專屬資產,客群橫跨了老中青三代。現在,LEGO就是積木的代名詞,在C4已經無法取代,是其他競爭者模仿不來的,也才有樂高王國今日的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